从荒山到“甜蜜果海”巧家县蒙姑镇“父子兵”让枇杷“甜”满振兴路开云体育注册
开云体育下载近日,走进巧家县蒙姑镇牛泥村小米云裕农枇杷种植基地看到,10余名工人正忙着摘果。他们动作娴熟,“手起刀落”,一串串色泽金黄、蜜意满溢的枇杷被精准剪下。
“现在正是抢收期,等这最后一批枇杷下树,就要抓紧时间进行剪枝、锄草、松土等工作,确保下半年枇杷能顺利挂果。”说起枇杷种植,基地负责人李德章和李先亮父子二人侃侃而谈。
滑坡地段、地势险峻、荒草丛生,这是牛泥村曾经的旧貌。2021年,47岁的李德章返回家乡,看着荒废的大片土地,萌生了创业的想法。凭借在外多年从事通信基础设施建设、走南闯北的经验和眼界,他决定流转500余亩土地种植枇杷。
从土壤检测、开山修路、土地平整,再到管网配套、树苗下地,困难接踵而至。苗木移栽后水土不服、技术不到位、病虫屡屡“骚扰”、果品参差不齐不少人都觉得他在“白忙活”,劝他早点放弃。面对质疑和不解,他咬牙坚持,多次到蒙自“取经”,增加资金投入建设蓄水池,日日蹲守树苗查看长势功夫不负有心人,2023年枇杷一挂果,凭着细嫩清甜的口感收获了一大批客户,70余户农户也加入了枇杷种植行列,产业逐渐形成规模,还成立了合作社。他凭借着一腔热血和无畏勇气,在这片荒山上闯出了一条充满希望的“致富路”,让昔日的荒山变成了如今的“甜蜜果海”。
2024年,大学毕业的李先亮从楚雄教育培训行业辞职返回家乡,一头扎进枇杷地里。人年轻,脑子活泛,这位深知农产品绝不能困在产地“内卷”的“90后”新农人,敏锐捕捉到农村电商的巨大潜力,与本土2名粉丝群体量大的“村播”合作,拓宽销售渠道,产品销往北京、上海、西安等地。通过直播销货,既能保障产品新鲜度,又提高了果农收益。
同年,李先亮成为乡村CEO,依托党委、政府提供的学习机会和平台,他先后到杭州、成都等地开展学习、交流,完成了从“土专家”到“新农人”的转变,将技术带回家乡。培训班中结识的专家和同行,也为他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持和销售建议。自2024年以来,云南农业大学、西南大学、省市农科院的专家到牛泥村考察指导5次,让果农们从传统的“低头种地”模式逐渐转变为紧跟市场和技术趋势的“抬头看天”。
截至目前,牛泥村种植枇杷的农户有120余户,种植面积达3200亩,今年投产2000余亩,产量达300余吨,创收500余万元,且每年还可提供固定就业岗位30余个、季节性岗位120余个。从500亩到3200亩,从单打独斗到带领数百户农户共同致富,李德章和李先亮父子俩正稳步成长为致富带头人。
“农业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旧标签,应该融入科技与智慧的新赛道。”李先亮坚信着。为让更多信任他们的果农从“靠天吃饭”转化为“知天而作”,他牵头成立了标准技术培训团队,将土壤改良、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无偿传授,还发起助农行动,为周边农户提供标准化生产指导和稳定销售渠道,同时积极引导农户发展林下种养业,提高产品附加值,探索“农家乐、采摘游”等乡村旅游项目,推动一、三产业融合发展,拓宽增收渠道。
而李德章则全身心投入线下销售市场开拓工作,前往全国各大城市参加展会推介产品,听取最真实的市场反馈。闲暇时,到果园看看茁壮成长的果树,与大家交流最新的种植管理技术。“农业人就该脚底沾泥、脸上带风,每一步都走得踏踏实实。”他笑着说道。
近年来,蒙姑镇紧扣“果韵水乡 活力蒙姑”定位,依托“美丽乡村”“水果上山”和“芒果+N”项目,以“党建引领+集体经济+大户带动”模式发展水果产业12000余亩。但乡村振兴从来不是简单的返璞归真,而是一场需要科技创新、商业智慧与人文情怀共同驱动的现代化征程。农业农村需要的也不仅是埋头苦干的拓荒者,更需要像李德章父子这般兼具技术与商业思维的“农业架构师”。接下来,蒙姑镇将持续探索,打造多元产业矩阵,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;搭建产销联盟平台,推动区域农产品品牌化;有计划开设“新农人实训”,培育更多的乡村振兴生力军,让更多怀揣梦想的“移山者”“领路人”投身乡村振兴建设,凿出一条富强之路。(通讯员 张玉霞)